參考資料

杜美。1993。《德國文化史》。台北:揚智。
周惠民。2013。《德國史 – 中歐強權的起伏》。台北:三民。
薩迪、萊瑟姆 (Sadie, Stanley and Alison Latham) 編。2004。《劍橋音樂入門》(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Guide of Music)。孟憲福等譯。台北:果實。
劉岠渭。2004。《默觀無限美:劉岠渭教你聽古典音樂》。台北:時報文化。

哈夫納 (Haffner, Sebastian)。2012。《不含傳說的普魯士》(PreuBen ohne Legende)。周全譯。新北市:左岸文化。
莫蒂默 (Mortimer, Ian)2016。《漫遊歐洲一千年》(Centuries of Change) 。胡訢諄譯。台北:時報文化
全人教育百寶箱:http://hep.ccic.ntnu.edu.tw/browse.php
歌曲、藝術歌曲與合唱曲歌詞資料館 (The Lied, Art Song, and Choral Texts Archive):http://www.recmusic.org/lieder/
詠唱調資料庫 (The Aria Database):http://www.aria-database.com/
柏林國立博物館:http://www.smb.museum/museen-und-einrichtungen.html
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:ndltd.ncl.edu.tw/

作曲家影片連結 http://chihsinyi.wix.com/musicculture#!composer/c14mu
歌劇影片連結 http://chihsinyi.wix.com/musicculture#!opera/c21w6
國家簡介影片連結 http://chihsinyi.wix.com/musicculture#!centraleurope/c20rc


依據各次上課內容排列的參考資料 (書籍、文章、網路資源) 如下:

第五講 十七、十八世紀的宮廷與音樂
王波。2013。《宮殿:從興盛到衰亡的歐洲王朝史》。台北:華滋。
柏林、波茨坦及布蘭登堡邊境的普魯士的城堡與花園:http://www.spsg.de/startseite/
美泉宮:http://www.schoenbrunn.at/
台灣歐洲古樂e季刊 http://www.taiwanbaroquemusic.com.tw/couperin/tai_wan_ou_zhou_gu_le_e_ji_kan.html

第六講 啟蒙時代與古典主義
崔光宙。1991。《名曲的創生》。台北:大呂。

歌德 (Goethe, Johann Wolfgang von )。2013。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(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)。唐際明譯。台北:商周。
鄭芳雄。〈德國文學〉。中華百科全書。http://ap6.pccu.edu.tw/Encyclopedia_media/main-lan.asp?id=402
波昂貝多芬博物館:http://www.beethoven-haus-bonn.de/sixcms/detail.php?template=portal_en


第七、八講 浪漫主義的文學、繪畫與音樂
舒爾慈 (Schulz, Gerhard)。2007。《浪漫主義》 (Romantik: Geschichte und Begriff)。李中文譯。台北:晨星。
雷諾茲 (Reynolds, D. M.)。2000。《劍橋藝術史(7):十九世紀》(The Nineteenth Century.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Art)。錢乘旦譯。台北:桂冠。

鄭芳雄。2001。〈浪漫的虛無和現實的超越─談德國哲學、文學和音樂的浪漫主義〉。《當代》166 (2001)。頁14–23。
鄭芳雄。〈德國浪漫主義〉。中華百科全書。http://ap6.pccu.edu.tw/Encyclopedia/data.asp?id=6422
鄭芳雄。1998。〈從歌德詩詞的譜曲談文學與音樂的關係〉。《中外文學》27.3 (1998)。頁6–21。
丁晏海。2005。〈七首歌德《魔王》歌曲之詮釋與比較〉。《台南女院學報》 24 (2005)。頁321-354。
丁晏海。2008。〈舒伯特音畫歌曲研究〉。《台南科大學報》 27 (2008)。頁113-130。
席慕蓉。1995。《舒伯特三大連篇歌曲》。台北:世界文物。
金慶雲。1995。《冬旅之旅:舒伯特聯篇歌集》。臺北:萬象。
金慶雲。1975。《舒曼藝術歌曲研究》。台北:天同。
易繼心。2011。〈由迷孃〈唯有知道渴望的人〉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〉。《藝術學研究》9 (2011) 。頁1-80。

裴翊彣。2007。〈浪漫樂派初期聯篇歌曲之探究—以貝多芬《給遠方的愛人》、舒伯特《美麗的磨坊少女》、舒曼《女人的愛情與生命》、《愛辛道夫歌曲集》作品為例〉。《議藝份子》9 (2007) 。頁53-74。
湯發凱。2009。〈舒曼、海涅與浪漫主義 – 以Op.48詩人之戀為例〉。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,碩士論文。
張琇晶。2010。〈舒曼連篇歌曲《詩人之戀》之分析與演奏詮釋〉。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,碩士論文。


第九講 華格納與後浪漫樂派
羅基敏、梅樂亙。2006。《華格納‧《指環》‧拜魯特》。台北:高談。
羅基敏、梅樂亙。2014。《愛之死:華格納的《崔斯坦與伊索德》》。台北:華滋。
蕭 (Shaw, George Bernard)。2013。《尼貝龍根的指環:完美的華格納寓言》 (The Perfect Wagnerite: A Commentary on the Nibelung’s Ring)。林筱青、曾文英譯。台北:華滋。
拜魯特音樂節:http://www.bayreuther-festspiele.de/english/english_156.html
新天鵝堡與國王路德維希二世:http://www.koenig-ludwig-schloss-neuschwanstein.de/
新天鵝堡:http://www.neuschwanstein.de/englisch/tourist/index.htm 


第十講 表現主義與現代音樂
葛利菲斯 (Griffiths, Paul)。1989。《現代音樂史:從德布西到布雷茲》(Modern Music: A Concise History from Debussy to Boulez)。林勝儀譯。台北:大陸。
彭宇薰。2006。《相互性的激盪:表現主義繪畫、音樂與舞蹈》。台北:典藏藝術家庭。
伊里斯 (Illies, Florian)。2014。《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: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盛夏的歷史回憶》(1913: Der Sommer des Jahrhunderts)。唐際明、林宏濤譯。台北:商周。
車炎江。2005。〈Sprechstimme風格探討-以荀貝格《月光小丑》為例〉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,碩士論文。

電影《馬勒,獻給妻子的柔板》(Mahler auf der Couch / Mahler On The Couch)

第十一講 音樂與政治
蓋伊 (Gay, Peter)。2003。《威瑪文化》。劉森堯譯。台北縣新店:立緒文化。

哈夫納 (Haffner, Sebastian)。2009。《從俾斯麥到希特勒:回顧德意志國》(Von Bismarck zu Hitler: Ein Ruckblick)。周全譯。新北市:左岸文化。
Isherwood, Christopher. 1977. Goodbye to Berlin. St Albans: Triad.
伊薛伍德 (Isherwood, Christopher)。2011。《再見,柏林》(Goodbye to Berlin)。劉霽譯。台北:一人。
拉森 (Larson, Erik)。2014。《野獸花園》(In The Garden of Beats: Love, Terror, and an American Family in Hitler’s Berlin)。黃忠憲譯。台北:大雁。
吳品萱。2006。〈科特‧懷爾《三毛錢歌劇》之研究〉。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,碩士論文。
電影Just a Gigolo (1978)
電影《酒店》(Cabaret)
電影《紅唇別戀》(Comedian Harmonists)
黛德麗官方網站:http://www.marlene.com/index.html


第十二講 德台文化差異:分組討論

林育立。2017。《歐洲的心臟:德國如何改變自己》。台北:衛城出版。【東德轉型正義系列報導一】底層工人寫革命史:民主文物館靈魂人物賽羅(上)
http://www.thinkingtaiwan.com/content/3479
【東德轉型正義系列報導二】底層工人寫革命史:民主文物館靈魂人物賽羅(中)
http://www.thinkingtaiwan.com/content/3487
【東德轉型正義系列報導三】底層工人寫革命史:民主文物館靈魂人物賽羅(下)
【東德轉型正義系列報導四】體驗撕裂最具臨場感的所在:伯瑙爾街的柏林圍牆紀念園區
http://www.thinkingtaiwan.com/content/3496
【東德轉型正義系列報導五】打開傷口是為了復原—專訪德國史塔西檔案局局長(上)
http://www.thinkingtaiwan.com/content/3537
【東德轉型正義系列報導六】打開傷口是為了復原─專訪史塔西檔案局局長(下)
http://www.thinkingtaiwan.com/content/3546
彭明輝。〈萊因模式─奇蹟或假象?〉。
http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30/article/2639
彭明輝。〈萊茵模式(1)─德國的雙軌制職業教育〉。
http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30/article/2706
Herbert Hanreich。〈大學教育不能太過「有用」的兩大原因〉。
http://www.thenewslens.com/post/23865/ 
萱瑙人的感覺 (1-6)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Yo56Ks7174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Mi_x6lkzXk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3RWPeW2KxQ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1SJv8gFAY9U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Wgq0ByZhlQ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TKu17TqGYo
擁抱能源新世界:傳統電力公司如何轉型綠電(上)
http://newtalk.tw/news/view/2015-06-29/61663
林育立在地的能源革命:德國能源村的故事〉。
http://newtalk.tw/news/view/2015-04-09/58729
于立平、陳慶鍾、劉啟稜。〈能源時代-德國廢核之路〉。
http://pnn.pts.org.tw/main/2013/10/20/%E3%80%90%E6%88%91%E5%80%91%E7%9A%84%E5%B3%B6%E3%80%91%E8%83%BD%E6%BA%90%E6%99%82%E4%BB%A3-%E5%BE%B7%E5%9C%8B%E5%BB%A2%E6%A0%B8%E4%B9%8B%E8%B7%AF/
無條件基本收入:一個文化的推動 Grundeinkommen:ein Kulturimpuls
《視點31》德國人不愛磚頭 寧租樓不買樓
《視點31》德國幼教毋須贏在起跑線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AtlRXbyHNw  
林家羽。〈世足賽英雄的背後...四個我嫁到德國後才知道的祕密〉。
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KBlogArticle.aspx?ID=8514&pnumber=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